止舟 发表于 2016-12-31 10:16:19

天道欣然一一杖藜行歌

韓磊老師的歌聲如此沉靜深刻、悲壯宏遠、如哭如訴,同時又含渾豪邁、淡泊自然、清明透澈。鋪雲載日,縱馬追月;風過凜然,淚滴無聲;不忍白髮飄飛,執杖而起,隨性而行。
我常常想,是怎樣的人生閱歷、積澱和秉賦,才能形成如此內涵豐富又至純至清的歌聲?這裡還要說明一點,所謂清,不單指喉音的清亮或透澈,更主要的是歌聲帶出的“清境”(不受外物覊絆的、明晰而深刻的精神狀態),當中需要樂曲的配合。有些很受追棒的歌者,歌聲也很清純,但卻僅限於此(即只是物理上的呈現),未有達到上述的“清境”。
所唱的,是晚唐司空圖詩歌評論作品《二十四詩品》的其中一首,主題“曠達”。二十四詩品,雖是品詩之作,但文字優美境界高遠,本身就是上佳的詩作。二十四首詩,規格相同,每首都是十二句的四言詩。二十四種詩品,也可以看成二十四種品格和人生追求。本曲“曠達”,曠達者,天道欣然,無怨無悔,原詩如下:

生者百歲,相去幾何。歡樂苦短,憂愁實多。
何如尊酒,日往煙蘿。花復茆檐,疏雨相過。
倒酒既盡,杖黎行歌。孰不有古,南山峨峨。

歌唱的模式是開腔唱法,無論低吟或高歌,都是縱深而非收蓄,氣的游走順勢自如,尤其句末音的延展,流水之姿,因勢利導;押韻上亦是偏向開闊的平上聲,散發著悠揚之美。整體上與詩歌主題“曠達”扣連呼應著。
此曲猶如為韓老師量身定做一般,氣韻如此相配。譜曲的孟文豪老師,其樂曲旋律善於造境抒情,不徐不疾,樂句編排緊致流暢,而故事就蘊含其中,這類作品特具雅緻書韻,清新耐嚼。
因為旋律與演唱需要,歌詞的編排與原詩稍異,主要是 “倒酒既盡,杖黎行歌”兩句在樂曲中的發揮,包括中段的插入,以及末尾的重複詠唱。這編排既是音樂上的需要,也靈活地突出了詩歌的精神,豐富了表述的層次。所以,原詩雖短,樂句卻賦予它更飽滿的形象。
歌曲的行進,前後兩大段旋律基本一致,前段緩和些,後段加快推高;兩段之間以重複但加快的原詩首段四句“生者百歲,相去幾何,歡樂苦短,憂愁實多”承接,令歌曲音高自然地攀升而為後段的高潮做準備。後段的編排,在第二樂句( 即原詩第二段:何如尊酒,日往烟蘿,花覆茅檐,疏雨相過)之後,加入 ”倒酒既盡“,然後重複第二樂句,最後重複兩次原詩第三段的首兩句“倒酒既盡,杖黎行歌”,形成第三樂句,也點出了詩歌主題一曠達。故此曲雖不是常見的流行曲式,卻仍展現了流行曲式重層次和呼應的精華之處。前奏段之後,上半部前八句(從結構上看是兩段每段四句)是按原詩的格調的,後四句(即原詩的第三段)則分拆繁衍,形成變奏。下半部進一步剪裁,把第二、三樂句緊密連貫,韓老師唱起來氣勢凌雲,慷慨之情洋溢流淌,激盪心靈。
配樂方面,以大、小提琴的弦樂為主,輔以管吹、古箏、鼓、鐘等,在前部分和特定環節上,起了勾勒和提氣作用。整體配樂是細膩的。
不久前說過,韓磊老師現時的歌聲,十分適合唱古典詩詞作品,期待快點出個詩詞專輯,當中特別期待有辛棄疾的詞作。
回頭再談談這首詩,每讀誦之,總令我想起曹操的《短歌行》和古詩十九首的《生年不滿百》。細讀,詩歌的承傳和跨越時空的共通,在這三首詩中有很好的詮釋和體驗。
最後為此歌歸結一句:洞悉悲苦,欣然擔當,倒酒既盡,杖藜行歌。

註:
(1)杖藜,即藜杖,杖藜是動詞化。藜,草本植物,莖直立粗壯,夏秋開黃綠色小花。嫩葉可食,老莖可做枴杖。
(2)南山峨峨,典出: 文選·司馬相如·上林賦:「九嵕巀嶭,南山峨峨。」南山,指的是終南山(又名中南山或南山,即秦嶺,西起甘肅省天水,東至河南省陝縣,綿亙千餘里。終南山的主峰太乙,亦為終南山別名。)
在古典詩歌中,終南山經常被引用,是隱士隱居之所,也是歷代士大夫、知識分子晉身或退野的象徵之處,經典很多。至現在,終南山仍是(宗教)修行者的集中地之一,但不再是古代政治隱士的居所了。
《二十四詩品》和《上林賦》都是以道教為中心思想的古典文學作品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天道欣然一一杖藜行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