止舟 发表于 2016-5-16 01:55:48

佛心梵音(二): 《淨音寺》、 《聖山峨嵋》、 《白衣觀音贊》

      這幾首佛歌有個共通點,在配樂或樂曲編排上都比較細緻,各有不同特色,整體營造安靜、空靈、清修的境界,以體現佛道的廣被。

《淨音寺》( 作詞:道堅法師   作曲:張鶴)
       此曲是通過一方山水的贊頌,展現歌頌對象一淨音寺天地人和的氣象,從而表達人們對佛的崇敬之情。
      配樂是彈撥與拉弦的和諧結合,彈撥有古箏、豎琴、木琴、鍵盤等,拉弦有大、小提琴。樂曲的亮點就是“和諧”,前奏段的合奏很精簡地展示了和諧之美。樂曲兩個部分,一部分以彈撥為主,一部分以弦樂為主,而間奏和結尾都用弦樂,是比較著重歌曲的吟誦韻味。主歌部分起奏以豎琴為引子,帶出古箏搖指的雅緻音色,琴鍵與提琴等亦同時合奏出主旋律,樂句在起伏與重複之中衍進,流暢而緊密,尤其變奏之間的銜接,自然、上揚,悅耳、怡情,精神面貌很好。
      歌詞圍繞淨音寺所在地一巴蜀重慶綦江鷄公嘴(古劍山)來描寫,提及的綦江、古劍、東溪古鎮等,均為當地名勝古蹟。它沒有正面寫淨音寺,全首只有一句“千年古剎淨音寺”,詞作者是想透過描述古寺周邊的風土文化, 配上祥和優美的樂曲, 側面烘襯出淨音寺的氣象,雖沒有淨音寺的具體形象,卻予人無限想像的空間。而且,因為突出的是一方水土的山水靈氣,淨音寺的靈氣也就賦予其上了。寫具體形象容易,寫風韻氣質困難,而且把古寺與地方風貌融為一體,底蘊便深厚了,這是挺高明的寫法。
      歌唱方面,韓老師唱得很鬆弛,格調與歌曲的韻味相符。此曲音域不算高,正好是韓老師遊刃有餘的中高音段,音色溫和恬靜,及懷舒暢。

《聖山峨嵋》(詞曲作者:永壽法師)
      歌曲旋律平和綿長而不乏悠揚姿彩,既像唸頌佛經又像聖詩歌詠,很特別的歌曲。
      配樂的重點是輕靈的敲擊樂,包括鈴、木琴、編鐘,還有木魚回響的特效聲 (瞬間抽離實象空間的感覺) ,並以笛吹等增加它的清越,鍵盤/背景樂(合成器)襯托它的質感。
      歌曲主要有主歌兩段(A1、A2)副歌一段(B)和結尾(C),編排是(A1+B+B+A2+B)(重複3遍)+C。主歌副歌以至結尾,每一樂段都是四句,除結尾外,每個樂段的四個樂句, 都是樂句前部分重複而後部分變化,貫連在一起便形成往復穩進的旋律。而主歌兩段是不同的旋律,結尾從副歌再提練而成,都反映作曲上的細膩處理,它的變化是豐富的,但又無損旋律的和諧性。在韓老師所唱佛歌中,此曲是旋律變化較多的一首,歌詞則是直接的贊頌,屬於較富層次感的禮佛贊歌。整體曲勝於詞,如果單唸歌詞,意境不足,但當它合樂,那空靈神聖的境界隨著樂音悠然而生。
      歌唱方面,因應詞曲,並不需要技巧或刻意駕馭,需要的是如韓老師虔誠而親厚的聲音,聽著彷彿沐浴在佛國的春風中,善哉,令人神往。   

《白衣觀音贊》 (普陀山學院原創佛曲系列)
(作詞:昱晨湛空譜曲:張鶴)
      韓老師的歌聲具感召力,“唵嘛呢叭咪哞”的和聲不錯;配樂平穩,再輕減些會更好,要的是白衣觀音清素的形象。
      什麼叫“贊”?韓老師的演繹示範了贊歌的高境界,音色高亮,鼻腔共鳴充沛,彷彿站在高山之巔迎頌初陽、領略浩瀚。這是以嘹亮音質、清越音調、虔誠之心締造的崇敬之曲。
      配樂豐富細緻,古箏是主要伴奏。前奏段鋼琴、古箏、笛、拉弦、和聲的先後加入,之後是交錯合奏同時進行“唵嘛呢叭咪吽”唱頌,很有層次感,予人清靈和悅的感受。 間奏段以和聲為主,古箏伴奏,反覆合唱佛教咒語“ 唵嘛呢叭咪吽”,悲憫祥和。
      主歌段的配樂也有變化,第一次以編鐘、古箏做引子,唱段四句“蓮花怙主白衣觀世音,姱容浮翠勝明月,琉璃那畔成正覺,智满金身自在禪悦”,只用結他伴奏(末尾加了編鐘),充分突出歌聲的清頌效果;第二次的主歌四句“普門示現白衣觀世音,悲心救苦化塵刹,尋聲南海應洛迦,慈航普度煩惱空花”,改用鍵盤加古箏為主,音效比較厚實。      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佛心梵音(二): 《淨音寺》、 《聖山峨嵋》、 《白衣觀音贊》